《说屏》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屏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入“屏”:
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
三、再读,探究“屏”:
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走出“屏”:
五、布置作业
片断作文:说“扇”。要求:1、写一个片断,说清特征。2、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感情:向往、欣赏
说“屏”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语言:生动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说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此处隐藏20879个字……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