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计划书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质量计划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质量计划书 篇1一、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开展20xx年质量工作,为为推动公司的质量方针落实和质量目标的达成,为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使公司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提高顾客满意度。
二、 指导思想:
围绕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认真贯彻执行产品标准、质量标准、规范规定,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弘扬求真务实,改善创新的思路,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事前控制,确保每种产品的质量要求得到满足,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实现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三、20xx年的质量管理工作重点:
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为宗旨,加强对员工的基础知识的培训,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现场监督人员和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岗位素质,强化质量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和质量工具运用,完善操作规范和检验标准,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四、20xx年质量目标: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质量管理团队建设:
1、落实质量部门质量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强化质量监督人员的能力意识,提高过程监督监控能力;
2、检验人员的能力、技能水平的`提升;提高业务能力。
(二)、落实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保证质量目标的完成:
1. 对外购产品的质量控制:
a、原材料检验:保证采购的材料是合格供应商的产品,着重关注材质证明、质保书。保存进货检验档案;
b、包装材料检验:保证采购的包装材料是合格供应商的产品,关注材质,印刷的文字与图形的一致性。保存进货检验档案(标准样张及送货产品留样);
2、过程检验:
a、首件确认:确定检验人员,确保每道工序首件确认得到落实。
b、过程巡检:按监控要求和检验要求以及频次进行检验,重点关注生产过程中操作的吻合性;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落实留样制度。
3、产品终检:按照法规及文件要求对成品进行检验,取样规范,操作规范。
(三)、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责任制,确保质量管理工作连续有效。
1、规范化质量管理过程:特别是问题解决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要求;
2、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质量奖惩制度》,《质量指标考核办法》等质量管理措施;
3、督促各部门完善第三层次的管理文件,通过这些实际工作来推动我公司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过程质量控制:
1、落实巡检人员,控制生产现场过程质量;
2、进一步落实实际生产和工艺文件一致性工作,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有序;结合各类产品的技术要求,制定各类产品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和标准检验指导书;
(五)、完善员工的质量考核机制,使公司员工的质量表现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逐渐转变员工对待产品质量的思想意识。通过对员工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的考核,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自身技能,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实施质量压力传递,增强员工质量意识。
(六)、对质量人员进行各种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的培训,达到质量管理部门所有员工都熟悉每个产品的标准要求,熟练掌握相关产品的检验、试验方法多方搜集公司产品的行业标准、检验方法,对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制定学习和培训计划,需要长期进行,最终达到所有员工熟悉每个产品的标准要求,熟练掌握相关产品的检验、试验方法。
(七)、供应商质量管理:
1、完成对主要供应商的考评,对《合格供方名单》中的供应商,要求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2、以进货检验信息传递为突破口,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交流平台,和供应商建立持续改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合作关系。
3、对主要供应商进行审核,评价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对供应商的质量问题和审核发现的不合格督促整改;提升供应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处理质量问题的响应速度;对因供应商重大或批量质量问题对公司造成损失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反馈考核;
(八)、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本组织内部的运行状态,重点关注薄弱部门和薄弱环节的质量体系改善。通过公司内部过程、体系审核、通过管理评审的实施,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组织整改、持续改进,使得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获得提升。
(九)、试验验证:
根据企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种实验手段,开展内部实验室管理,为产品过程质量控制提供各种测试数据;按型式试验计划完成公司产品年度试验;同时进一步完善计量器具及生产控制检具的管理,按计划实施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检具的标定校准。
质量计划书 篇2一:目的: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最终达成顾客满意度。
二:范围:
适用于全厂质量改进工作
三:具体要求:
1. 以公司现有的全体管理人员组成QC质量改善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对客诉及现场的质量问题展开质量改善活动,做到目标明确,现状问题清楚,对策措施具体,实施责任到人,检查总结及时,改进效果显著,巩固推行得力。
2.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都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所以我们以QC小组为依托,在提高员工品质意识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观念,增强员工质量管理的使命感及责任感,最终实现全体员工质量意识提高,乃至全体员工素质提高的目的。
3. 建立激励机制。每月对全体员工及管理人员进行考评,对优秀个人及团队给予通报表扬并加以奖励,全厂推广成功经验,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落后员工给予培训教育,缩短整体员工的差距,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 后工序操作要规范化、标准化。
4.1 所有负责表面修补、检查、包装的员工在转移产品时必须做到轻拿轻放,不得远距离用力抛、扔产品,现场管理人员必须监督员工的规范操作,不规范的动作必须及时制止并加以纠正;
4.2 修补人员在修补产品时要注意查看产品是否有沙孔、漏穿孔、碰缺、飞边等现象,有缺陷的产品必须及时挑出,可以修补的要利用修补剂进行修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的报废,修补的位置要涂抹均匀,表面要处理整洁干净,无法修补的产品经相关人员确认后再进行其他处理;
4.3 经过确认后确定需要报废的产品要按照正常流程进行报废,不能私自进行报废处理,现场管理人员必须肩负其责,严 ……此处隐藏18332个字……料必须齐全、真实,具有可追溯性。
质量计划书 篇14品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旦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
1. 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
2. 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
3. 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
4. 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
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
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
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
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
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
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
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例如,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检测中却很难发现,此时,处于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对质量问题更了解,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如何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
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公司来说,即使产品市场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产品品质做得更好,营造更好的企业口碑。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以客户为中心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1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2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3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4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
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树立品质的持续完善意识
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
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树立品质的成本意识
(即品质标准意识)保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企业要发展,不得不注重生产的成本,然而成本与品质息息相关,品质做得好,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经常遭到客户退货投诉,那么他的成本将会居高不下,甚至将企业逼到绝境。
好多企业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源、没有订单,而是因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来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应该引以为戒。
但品质也不是越严对企业越有利。相反,过分地提高产品品质将造成品质过剩,也同样提高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在生产时,要求各工序和环节严格按客户标准要求去做,这样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树立品质的教育意识
伴随时代的发展,品质管理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学习。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那些学习成长型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工作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所以说,“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