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说课稿

时间:2024-10-23 17:07:27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白洋淀吗?见过芦花荡吗?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半分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淀、芦花荡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师所收集的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后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没错,这里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并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么?

在对以上问题讨论时我将采用引导点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具体叙述全文:由护送(开端)到受伤(发展)再到复仇(高潮和结局)层层递进,表现了小说环境诗情画意及人物立体美、真实美和情节的传奇色彩。

护送 环境美

受伤 人物美

复仇 情节美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此处隐藏36664个字……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